G60科创云廊璀璨光带的背后|夜访上海科创园区②

1314网

摘要:G60科创云廊被业界称作“世界最长城市产业长廊”,成为全球优秀创新人才的向往之地。

【小编说】夜上海,美丽精彩不只在于五光十色的商圈、熙熙攘攘的咖啡馆酒吧。近日,我们夜访位于上海市区、郊区的一个个科创园区,观察那里的“亮灯指数”,与挑灯夜战的科创企业负责人、科研人员、工程师、大学生创业者们交流,感受到良好科创生态,蓬勃创新活力,以及抢占产业新赛道的强劲内驱力,也领略到夜上海的另一种精彩——

四月末的一天,记者夜访上海松江科创地标——G60科创云廊。夜晚的云廊流光溢彩,璀璨光带背后是什么?

当晚,云廊企业美克生能源算法工程师丁鹏正在测试设计新的算法。他告诉记者,通过优化算法,能够将电池管理维护测算速度提升上万倍,极大提高格尔木发电站工作效率和安全性。每个月,丁鹏研发团队都能产生十多项发明专利。

而远在3000公里外的新疆,格尔木发电站正昼夜不停地将能源输送到东部地区。在能源协作的宏伟蓝图下,两地战略链接就是在G60科创云廊企业一台小小的电脑上。

这是一个缩影。作为上海千亿级的科创新地标,G60科创云廊璀璨光带背后,是良好的科创生态,是高能级产业功能平台,是层出不穷的科研成果,是企业研发人员满满的价值感和成就感。

晚上是科研“黄金时间”

晚上8点,G60科创云廊2号楼13层的美克生能源企业,依然有数十人在工位上敲击键盘。

“算法研发设计不是流水线工作,需要创造性和灵感。”美克生能源联合创始人赵恩海告诉记者,公司采用弹性时间工作制的OKR管理模式,是一套明确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方法。

美克生能源是一家以储能为主的工业互联网企业,300余人的企业规模,研发人员占比近半。储能领域属于新赛道,美克生能源的研发人员主要通过对电池机理模型的开发,完整、动态地掌握电池内部状态,实现机理模型和AI算法在电池管理应用的落地。

赵恩海告诉记者,每次为电池做“全身体检”,测试新算法,都要先将测试代码提交服务器,“哪怕最简单的测试,也要在服务器上先跑20个小时。因此,下班前编写好程序上传,第二天获得测试结果,是最具性价比的,不用坐在电脑前干等”,每位科研人员都有自己研发项目的时间节点和节奏,公司不会去干扰,希望给他们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环境。

晚上9时许,在G60科创云廊9号楼,被誉为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(平台)的云汉芯城,依旧有一批硬件工程师和算法工程师在专注地做研究。

作为工业互联网龙头企业,云汉芯城电子产业服务平台依托自主开发的垂直搜索引擎、数据智能算法和一站式云制造服务,链接着上游3千家电子元器件供应厂商和下游服务10多万家电子产品生产企业,为用户提供从研发设计到生产交付的一站式全流程供应链服务。

徐鹏飞是云汉芯城信息技术中心的组长,作为技术带头人,每天晚上8点以后,都是做科研的黄金时间。

“晚上,我能够沉下心来看论文、敲代码,专心致志思考一些问题,这个时候工作极为高效。”徐鹏飞告诉记者,白天要开会、接收各种微信和邮件的通知,还有诸多琐事,时间都是碎片化的,“科研不是思考十来分钟,打断后还能立即衔接上的。”

攻克了技术难题,想想就兴奋

在赵恩海看来,研究算法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,算法工程师也应该一种兴趣驱动的职业,“如果是对算法不感兴趣的人,成天坐在电脑前可能会崩溃”,所以美克生能源选人用人标准是自律和自驱。“机理模型和AI算法在电池管理应用的落地,这在业内是一个‘无人区’,需要志同道合的人。”

最早,美克生能源成立了算法团队4人小组,为了推导、求解电池模型,光草稿纸就用了厚厚几沓,赵恩海几乎每天都要和团队讨论方案和细节。

从0到1的过程中,挫折是常态。团队组员中的郝平超,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跑通1节电池的模型参数时,伙伴们既兴奋又沮丧的样子。“兴奋是因为证明了方法是可行的,但沮丧是因为跑通这节电池的参数,花了整整20个小时。一个大型电站中至少有几十万节电池,也就意味着,以当时的条件,我们的方案依然无法满足工业应用。”

团队只能再次从零开始,通宵达旦从最基础的地方重新建模和推导,并研发了面向工业应用的机理模型硬件求解器,用了大约1年时间,便成功地把单电芯测算时间从0.1秒缩短至0.05毫秒,配合并行运算,电池管理维护测算速度提升数万倍,成功实现了工业化应用。

科研项目取得成功带来的商业价值是一方面,新的科学发现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,也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。赵恩海感慨地说,“攻克了技术难题,是件想想就觉得兴奋的事。”

科研灵感在涮火锅中迸发

作为产城融合新地标,不少人把G60科创云廊称作一座无边界的城。云廊导入了联合投资、晨光集团等一批总部型、创新型项目,1万平方米云创空间、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体验中心已落地。同时,之禾、中影泰得、Timscoffee、Manner、麦当劳、威马汽车、华为、小米等知名商业品牌入驻,为云廊里的科创企业营造了丰富的生活场景。

夜间工作,企业高管、科研人员们有独特的生活习惯。比如,为了深夜提神,有的人喜欢喝铁观音等浓茶,有的泡桑葚干和黑枸杞,有的爱喝苦荞茶,还有爱黄精搭配枸杞的……意料之外,咖啡居然落选了。云汉芯城的徐鹏飞说,咖啡容易让他们后半夜睡不着,习惯每天早上到云廊里的星巴克喝上一杯。

熊猫老灶火锅就在云廊9号楼云汉芯城楼下,是工程师们的首选聚餐地。据说许多科研灵感,就在一起涮火锅中迸发。

深夜10点40分,丁鹏办公桌上的三台电脑显示器满屏幕写满了算法代码。当天,他是美克生能源离开公司最晚的人之一。“有时晚上也会对接海外客户,帮助他们的发电站优化算法。”

丁鹏和一些同事就住在云廊附近的人才公寓,每个月享有一千多元的G60科创走廊人才补贴。晚上留在公司加班或看书写论文,是他的常态。丁鹏说,很喜欢G60科创云廊这里的环境,工作生活都很舒心。

赵恩海也住在云廊附近。“在办公室工作久了,我就会下去逛逛。云廊里啥都有,这里既是商务中心CBD,也是生活区,整体科创环境不亚于硅谷。”作为引进人才的赵恩海正在为家人办理落户,以后能更加心无旁骛地搞科研。

深夜11点,美克生能源的产品总监殷先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,换上运动服,到云廊下跑步锻炼。“我家住宝山,每天来回通勤时间太长。我干脆工作日住在公司全身心工作,休息日回家全身心陪伴家人。”殷先生告诉记者,公司为了让他能休息好,特意腾出一间办公室,改装成有床褥、漱洗台的宿舍。跑步锻炼后,他就回“宿舍”休息,以饱满的精神迎接新的一天。

【记者手记】凭着最朴素情感,做最想做的事情

“不熬夜,不科研”,夜访G60科创云廊,发现果然如此。

与科研领头人深入交流后,我对此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,因为科研项目客观需要、自身工作节奏、兴趣驱动等多种因素影响,他们基本没有“上下班”概念。但他们无需我们共情,只是凭着最朴素的情感,做最想做的事情。

首先以及最重要是,兴趣驱动。科研熬夜,一定是自我内心的驱动,而不是不得已的选择。其次是综合考量的结果,是计算工作效率、通勤成本、陪伴家人时间等因素后的最优解。就像一位企业科研人员所说,晚上专注于大模块开发,非常高效,这样能让他节省出更多时间,在周末和节假日陪伴家人。

我们希望看到更多企业像美克生能源那样,给予员工激励和后勤保障,采用弹性时间工作制的OKR管理模式,让科研人员倾力倾情工作,同时心态上是宽松愉悦的。

我们也欣喜地看到,G60科创云廊不仅表面流光溢彩,其内涵也丰富多彩,让科研人员在这里找到“家”的舒适感。商业配套齐全,餐饮选择多样,人才公寓近在咫尺,区域交通越来越便捷……即便加班很晚,也不会有身处郊区园区的“荒芜感”。

记得在云廊建设之初,松江区领导对外推介时说,G60科创云廊对标硅谷,重点打造“三朵云”——创新主体如云、基金如云、互联网云。如今,G60科创云廊被业界称作“世界最长城市产业长廊”,成为全球优秀创新人才的向往之地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